顶端新闻记者 张治中 通讯员 齐林
近日,邓州市赵集镇一场由乡镇人大代表主导的基层信访攻坚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代表们深入基层,以实际行动化解难题,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深入基层,摸清问题“底数”
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赵集镇人大代表组成小组,分片包干深入全镇27个行政村。他们采用“望闻问切”工作法,对基层矛盾进行全面排查。在西孔村,针对100米边界模糊的撂荒耕地,代表们对照土地承包台账,联合村“两委”实地丈量勘界,梳理出因人口变动、地块调整引发的5起历史遗留纠纷;在小王集村,围绕扶贫政策落地“最后一米”,代表们逐户核对23份申请资料,发现政策宣传死角导致的9起资格认定争议。短短3天集中走访,代表们累计收集土地、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问题37件,并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销号清单”三本台账,实现信访底数“一口清”,为后续问题解决奠定坚实基础。
搭建平台,倾听群众“心声”
为了让群众诉求有处可说,赵集镇在各村部设立“代表接待日”。在接待现场,邓罗路居民反映的“水患”问题十分紧迫:“雨季积水能漫到门槛,夜里睡觉都得备沙袋!”代表们当场登记,并迅速启动“接访—登记—转办”绿色通道。针对行动不便群体,代表们携带《民意采集手册》开展“敲门行动”。在72岁的脱贫户李大爷家中,通过“拉家常”式沟通,代表们精准捕捉到其对慢性病报销政策的理解偏差。截至目前,共接待来访群众82人次,入户走访特殊群体35户,收集到21条贴合群众实际需求的意见建议。
联动攻坚,化解矛盾“症结”
面对收集到的问题,赵集镇人大主席团牵头召开专题协调会,国土、民政、水利等站所现场“接单”。针对土地纠纷,国土所工作人员携带GPS测绘仪奔赴争议地块,重新标定界桩,3起持续3年的“边界官司”当场握手言和;在扶贫政策答疑现场,民政所工作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对符合条件的2户村民启动“即时认定”程序,并开展政策明白纸入户发放行动;困扰邓罗路居民的排水难题取得实质进展,水利站争取到的3公里排水工程已进场施工,代表们每日巡查工地,协调解决施工扰民问题4起。
闭环管理,检验工作“成效”
为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赵集镇建立“问题解决—满意度回访—成效评估”闭环机制。代表们每周跟进重点事项整改进度,在排水工程因扬尘问题引发阻工时,第一时间协调施工方、错峰运输物料,保障工程顺利推进。在邓罗路施工现场,回访的人大代表受到居民点赞:“现在出门不用绕积水潭了,代表们是真办事!”
赵集镇此次开展的下访行动成效显著,不仅让“信访”变“信任”,更让人大代表成为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赵集镇人大主席团负责人表示,将把下访机制纳入常态化履职清单,通过每月“固定接访周”、每季度“民生项目督办会”等制度设计,让代表履职更贴民心、更有温度,为乡村振兴筑牢和谐稳定的社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