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凌晨,山东日照海域的夜空被一束耀眼光芒划破——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携11颗卫星直冲云霄,精准入轨。
当晚,不少游客专程赴海边守候;线上直播间,众多网友熬夜蹲守,只为见证火箭腾空的震撼瞬间。
近年来,山东海域“航天大片”频繁上演,不少人的“看海”行程里多了“追箭”选项。
作为全国唯一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海阳东方航天港已保障18次海上发射任务,将115颗卫星送入太空,其中15次发射点就在山东海域。
商业航天发射为何越来越多地选择海上?在众多沿海地区中,山东为何成海上发射的“常客”?
火箭为什么跑到海上发射?
提到火箭发射,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酒泉、西昌等内陆发射基地。戈壁大漠上的发射塔架,早已成为中国航天的标志性场景。而波涛汹涌的大海,似乎与精密严苛的航天发射“格格不入”——海况难测、平台晃动、盐雾腐蚀,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发射成败的致命隐患。
直到2019年6月5日,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黄海完成海上发射,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正式打开航天向海发展的新空间。
既然有那么多困难,为什么要选择在海上发射?
9月9日凌晨,市民游客在海边观看火箭发射 图源:山东台看日照
安全与回收更可控。火箭残骸落入大海,无需大规模疏散群众;海上回收点可灵活布设,更好满足重复利用火箭的需求。今年5月,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在海阳东方航天港完成试验,“火箭落哪、接收点就设哪”,证明海上打捞便捷性远超陆地回收。
轨道与运力更灵活。陆地发射场位置固定,发射角度和轨道选择受限,而海上发射船却能机动至最佳纬度海域,精准匹配不同卫星的轨道需求;遇上卫星补网、灾害监测等紧急任务时,还能快速响应,提升保障弹性。
效率与成本更优。在海上,将发射点“搬”至低纬度海域,能最大限度借助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减少燃料消耗,不仅能提升火箭运力,还能延长卫星在轨寿命,更具性价比。
“谷神星一号”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现场 图源:海阳发布
作为拥有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的省份,山东的海洋优势为航天发射提供了天然支撑。
黄海是天然“航天港湾”。黄渤海海域全年发射窗口期占比超四分之三,气象条件稳定性高;同时,盐雾浓度低,有利于保障箭星等精密设备的安全。
港口群搭起“发射快车道”。山东的岩基海岸造就了多个深水良港,便于大型航天设备运输和装卸,为火箭发射提供了便利的基础设施支持。
山东凭啥成海上发射“常客”?
当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在山东海域完成我国首次海上发射时,不少人觉得这只是一次技术尝试。但山东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依托黄海的先天优势,把海上发射当成一盘“产业大棋”来精心谋划,一步步把“偶然”变成了“常态”。
捷龙三号遥七运载火箭 图源:海阳发布
产业集聚,搭好“中央厨房”。
若把航天产业比作一席盛宴,山东的破局之道,便是搭建一个能高效整合资源的“中央厨房”。以海阳东方航天港为例,一条6公里长的航天大道,串起火箭制造、卫星研发、海上发射等功能区,实现“出厂到点火48小时全流程搞定”,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50%以上,吸引更多发射订单。
如今,全省逐渐形成“三核引领、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航天产业格局:济南打造空天信息产业核心集聚区,青岛剑指通用航空及卫星通信产业核心集聚区,烟台构建商业航天产业核心集聚区……多地联动让“航天盛宴”供给能力持续升级。
技术突破,练出“拿手菜”。
光有集聚还不够,核心技术才是立身之本。山东在航天关键环节频频突破:2024年1月,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火箭一飞冲天,拿下“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等多项全国乃至世界纪录;拥有微厘空间低轨卫星系统,可将三维空间导航的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青岛浦芮斯光电研发的磁光开关,则是“嫦娥五号”测距测速敏感器的关键元件之一。这些“航天级”技术突破,让山东在产业链关键节点站稳了脚跟。
“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 图源:海阳发布
基建配套,备好“工具箱”。
高频次发射离不开硬核“工具”托底。海阳有全球首创的“东方航天港”号智能发射船,确保火箭能在复杂海况下实现精准入轨,并大幅提升发射效率;泰安的1000吨级推力试车台,覆盖目前所有商业火箭发动机测试需求;济南卫星总装基地具备年产100颗500公斤级卫星的能力。
从发射平台到测试设施再到制造基地,山东为航天产业备齐了“趁手工具”,让每一次“问天”都有坚实支撑。
“问天”之路如何再攀高?
商业航天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业内预测,到203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站在行业的风口,山东的“问天”之路要向更深层次的价值挖掘与生态构建迈进。
商业航天产业前景广阔,国内持续举办相关展会 图源:湖北日报
向内深融,让航天技术接足“地气”。
航天产业的商业价值最终要体现在产业赋能上,只有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才能摆脱“发射即终点”的局限,反哺自身发展。
比如,给农田装“太空眼睛”,建智慧农业样板精准调控灌溉施肥;让北斗“嵌入”无人设备,依托智慧车联网赋能自动驾驶;用天空地海遥感系统监测城市运行,提升城市数字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应用场景不断开拓,需求便成了航天产业迭代升级的“核心燃料”。
向外破圈,从“区域玩家”到“全球参与者”。
当前,全球商业航天需求持续升温,“出海”渐成行业共识。不久前,在酒泉发射的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十运载火箭”便将2颗墨西哥卫星送入轨道。
山东将依托自身优势,主动拥抱国际市场,努力从“区域航天重镇”成长为“全球航天参与者”。比如依托东方航天港的发射能力,争取国际卫星发射订单;以青岛上合示范区为纽带,对接上合组织国家及东南亚、中东市场,推动吉利星座输出卫星技术与数据服务“双出海”。
位于青岛胶州上合示范区的上合航天产业园
向上塑优势,培育“热带雨林式”的航天生态。
航天产业不是孤立环节的简单拼接,而是需要创新、人才、产业深度联动的复杂生态系统。
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正多管齐下,以企业为主体、高校为支撑组建创新苗圃,集中攻关火箭回收、卫星数据算法等关键领域;定向培养、输送专业人才充当“养分”;着力打通研发、制造、服务的链路堵点,让资源高效流转,最终培育出能自我迭代的航天产业“雨林”。
“火箭向上飞行的每一秒,都在奋力突破地球引力的束缚。”山东海上问天的每一次探索,都在打开奔赴星辰大海的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