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发言人带你领略津派文化”系列新闻发布会。东丽区委新闻发言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秦陈,东丽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魏俊香,东丽湖街道党工委书记任芳,万新街道办事处主任孙震,天津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出席,分享东丽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筑牢文化根基 激活文旅动能 深耕产业沃土 呈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双重盛宴
天津日报:在您的介绍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东丽区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独特韵味。请问2025年东丽区又将在文旅项目和文化产业发展等领域,为大家带来哪些惊喜呢?
秦陈:2025年,我们将以“文脉筑基、文旅融合、产业焕新”为主线,为市民游客呈现一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双重盛宴。
一是筑牢文化根基,绘就惠民新画卷。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区内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城市书房、非遗体验中心等优质资源,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东丽书香节、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文艺展演、文明实践大篷车等文化活动,激发“东丽原创”活力,打响“美在东丽”“书香东丽”等文化品牌,全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不少于500场,丰富群众文化餐桌。
二是激活文旅动能,做好融合新文章。今年,我们将音乐、美食、民俗展示等元素融入文旅产品,在东丽湖打造四季主题活动,重点策划推出欢乐东丽湖半程马拉松、“东丽湖畔欢乐季——周末有约”主题活动、“今夕东丽湖”等项目,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新多元的沉浸式体验。我们扩大特色优质文旅产品供给,联动各景区、景点、酒店,推出“畅游东丽湖”旅游一票通和单体联票;融合津农精品、非遗产品、老字号以及东丽IP形象,打造集设计感、纪念性和实用性于一身的东丽伴手礼,提升游客消费体验。在深化文旅融合方面,我们不断挖掘东丽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工业资源、民俗风情,培育“文旅+赛事”“文旅+非遗”等新业态,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三是深耕产业沃土,培育发展新引擎。我们充分发挥泥人张世家、佰笛手风琴等老字号企业资源优势,打造“大师工作室”,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深度整合大郑剪纸、骆驼房子烧鸡、赤土扣肉等本地非遗资源,探索非遗传承活化转化新路径。我们充分利用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京津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培育引进一批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演艺演出等文化产业项目,赋能东丽高质量发展。
创新融合发展形式 拓宽宣传推广渠道 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经济导报:从刚才的发布中,我们了解到东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东丽区在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有哪些举措呢?
魏俊香:春秋战国时期,东丽区境内已有人聚居生息;汉唐时代,军粮城成为繁华重镇;明清时期,大量外地农民居家落户,逐步形成了东丽区“合河而居,其乐融荣”的特点。
东丽区曾是“三会海口”,这里有《水经注》中记载的“漂榆邑”,有天津唯一的“泰山行宫”,更有天津唯一的“唐代盐业遗址”。孕育出无极拳、津派国画、大杨宝辇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都是东丽区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东丽区全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之以恒优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举措,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一是夯实传承保护举措。扎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认定,目前,我区拥有1项国家级、14项市级、37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第五批区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发现文物点位2处。其中,军粮城唐代盐业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天津盐业考古空白。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博场馆的“掌上游览”,努力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二是创新融合发展形式。深入推进非遗与旅游、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互通交融,例如,在重要活动、重大赛事都会组织非遗项目的展演展卖,在观湖城堡温泉旅游区等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设立大郑剪纸、赤土扣肉等非遗产品展卖区。将骆驼房子烧鸡等产品作为东丽湖半程马拉松赛事的特色补给食物,得到参赛选手的高度评价。
三是拓宽宣传推广渠道。助力赤土扣肉、骆驼房子烧鸡荣获“天津礼物”称号,并亮相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等各类旅游推介会。常态化推进“非遗进校园”,长祥高跷、王派快板等项目与区内中小学长期开展合作。加强同民间收藏组织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民间文物资源开展临时性专题展览,推介文物知识,营造浓厚的社会宣传氛围。
推动优质项目运营 丰富活动开展 优化配套设施 不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香港商报:东丽湖凭借独特资源优势,近些年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为游客提供更高品质旅游?
任芳:近年来,东丽湖街道围绕着打造“都市型、体验式、年轻态、人文韵”旅游消费目的地的目标,先后在东湖风景区内引入湖边营地、水上俱乐部、爱漫湖畔街区等项目。今年又落地了“今夕东丽湖”沉浸式演艺项目,利用东湖荷花塘这个自然景观,将“生态、文化、艺术、科技”融为一体,打造了4个夜游节点和一场湖岸大秀,进一步丰富了东丽湖的夜游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休闲消费。下一步东丽湖街将继续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围绕三个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多高品质旅游体验。
一是推动优质项目运营,提升文旅发展动力。继续发挥区域内农商文体旅产业联盟作用,把“今夕东丽湖”与欢乐谷、观湖城堡等各文旅项目串联起来,打造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旅游线路和联合套票,推动生态观光、湖畔露营、水上运动、餐饮住宿、光影夜游等多元业态发展。
二是丰富活动开展,激发文旅消费活力。今年我们将重点推出“东丽湖畔欢乐季—周末有约”主题系列活动,5月—10月在东湖风景区举办唱响东丽湖、荷花艺术节、民国戏剧节等系列活动,具体包括《送别》童声大赛、荷风摄影大赛、沉浸式实景剧游等内容。一直到10月底我们每周末都会有歌舞、戏曲、音乐会等各种形式的演出,让游客来到东丽湖,每周末都有的玩、有的吃、有的看,大家可以多多关注我们的活动发布。
三是优化配套设施,升级文旅服务品质。为了给游客提供更便捷、更智慧的旅游服务,去年我们打造了津彩东丽湖小程序,让游客可以“一部手机畅玩东丽湖”。今年我们的东丽湖智慧步道系统也刚刚上线,将发布各类运动打卡活动,丰富跑步爱好者的云上体验。此外,我们也正在打造集景区服务、生态休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游客集散中心,设置文化展览、非遗体验、生态科普等区域,为游客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温度”的生态旅游空间,将在7月推出运营,给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最后,希望通过在座的各位媒体朋友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发出诚挚的邀请,欢迎大家走进生态优美、年轻活力、智慧宜游的东丽湖,感受东丽湖作为“天津靓丽新名片”的独特魅力。
以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引领 “城产人”融合发展 打造多元化消费新场景
央广网:我们知道设计之都公园坐落在东丽区万新街,我想请问一下万新街设计之都公园、商业载体等建设使用对于全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方面有哪些影响?未来在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发展上会有什么举措?
孙震:天津“设计之都”项目落地,也成为万新街整体发展布局的关键“一子”,为万新街文化发展、产业招商注入了极大活力。当下,我们万新街重点思路就是以重大项目开发建设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区域发展。未来万新街重点规划布局南片和北片两个片区。在万新北片,聚集了金茂智慧科学城、天津大学中心医院、天津卷烟厂、中美史克、山姆会员店等优质资源,打造一流生产、休闲、居住环境;在万新南片,将以天津“设计之都”项目为重点,打造以城引产、以产聚人、“城产人”融合发展新样本,产业与公园双核生态新空间,形成万新南北交相辉映,点、线、面集成的多元发展模式。
在天津“设计之都”项目中,占地40万平米的设计之都公园和13.8万平米设计产业服务中心坐落在万新街,其中设计之都公园预计今年国庆前向市民开放使用,产业服务中心将于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这片区域将重点打造数字设计产业等为主的新商圈,成为万新实现产业创新、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
设计之都公园作为以设计为主题的综合性公园,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海河地标性建筑——天津之翼和金汤桥老桥体,将成为天津新的网红打卡地。公园内建设有设计之家、艺术之家、设计未来舞台、生态绿岛等多样化设施,将会引入艺术展厅、文化沙龙、大师工坊、演出剧场等诸多项目。建成后,公园将与周边商业载体集合打造成为汇聚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兼具逛吃嗨玩、夜游品鉴等多元化的消费新场景。
接下来,围绕文化产业发展,万新街道将加强政企合作,与区投促局、中交建等配合,依托天津“设计之都”和京津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创新招商模式,重点围绕工业设计、人工智能等数字设计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打造“4+6+4”产业体系为引领的智慧设计产业集群,将万新街打造成东丽区域发展的“高效地”“黄金地”。
探索“现代工业+非遗文化”全新模式 书写“非遗活态传承”的东丽答卷
津云:请问泥人张世家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此次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新址落户东丽区是出于什么考虑?在进一步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上有什么想法?
张宇:泥人张世家始于1826年,是中国古典雕塑的创作家族,在东亚雕塑界拥有深厚的影响力。创始人张明山先生子孙,世承其业,代有名家。艺术世家历经近两百年的传承,至今传至第六代至我,在继承家族传统技艺的同时,致力于保护传统技艺的生态环境,开展雕塑文化的传承、推广与研究。
2023年11月,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落户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丽经开区,2024年9月1日,正式落成搬迁。选择东丽这片土地,主要是考虑到这里的交通条件、人文条件、文化条件和未来的发展前景都是我们非常看好的。东丽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黄金走廊——坐拥“三横两纵”立体交通网,更是产业升级的示范高地,智能制造与数字文创形成良性互促,与我们的“非遗活化”理念不谋而合。
基于这样优渥的条件,我们探索“现代工业+非遗文化”的全新模式,老作坊分为工作区、体验区、展览区三个部分,并首次将制作、烧制、修复、彩绘等各工艺流程,纳入一条生产线,二期展馆即将建成开业,我们将开展艺术空间的品鉴、百年文化探寻、非遗文化的研学体验等活动,让大家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承发展城市文化,为东丽区的文旅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成为区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名片。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泥人张世家期待与在座各位携手,让泥土的芬芳与现代都市的脉动交融,共同书写“非遗活态传承”的东丽答卷!
来源:天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