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茶叶随农夫山泉飘香 茶农年赚30万元
盛夏的湖林乡,茶山叠翠、茶香沁脾。
在漳州市华安县湖林乡吉土村连片的高标准茶园里,茶农陈木荣的身后是整齐划一的茶垄和新修的产业路。从“铁观音”到“金观音”,从“销路缺乏保障”到“稳定向农夫山泉等企业供应茶原料”,从“守着老茶过穷日子”到“一年一户赚30万元”,这个闽南小乡的茶产业转型,正为共同富裕书写着生动的注脚。
老茶新种破困局
湖林乡从唐代开始就有人种茶制茶,历史上更有“珍山正山乌龙”的品牌扬帆“海丝”,茶叶远销东南亚地区。这足以证明湖林人种茶有经验,也“挣到了钱”。
“前些年,传统铁观音发展遇到瓶颈,价格涨不动、产量提不高,村民的收入就难有起色。”湖林乡党委书记沈华钦说道。据他介绍,2021年前,全乡大部分茶园仍以种植铁观音为主,受制于品种特性与市场需求变化,茶农收入长期停滞,部分茶园甚至出现“种茶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三个月”的困境。
湖林乡痛定思痛:不可这么“守旧”下去,要换个新品种,走出增收新路子。这些年,全乡茶产业围绕“品种更新、土地整合、模式创新”三步走。品种上,让金观音、金牡丹等新茶种替代铁观音,再通过村集体收回闲置或低效的老茶园,实现集中连片种植。
“包种包收”的模式则成为核心。村民专注种植,村里的合作社负责技术指导、肥料供应与销售对接,既保障品质,又稳定销路。如今,金观音已成为全乡茶业的主力品种。
“金观音的‘走红’,离不开新式茶饮市场的发展。”沈华钦说,众多茶饮企业对金观音原料的需求量逐年攀升,仅今年上半年,全乡就向新式茶饮企业供应了300余吨干毛茶。
引技控质立标准
在陈木荣的标准化茶园里,工人们正用竹制除草工具清理茶垄间隙的杂草。陈木荣解释:“金观音对生长环境要求更高,我们坚持人工除草、生态施肥,提高茶叶品质。”这一管理细节,正是湖林乡提升茶叶品质的关键举措之一。
作为吉土村的茶叶种植能手,陈木荣牵头创建了华安县茶语清心茶叶专业合作社,吸引湖林村、大坪村等周边5个村的100多户茶农加入。“以前是单打独斗,技术不统一,销路也缺乏保障。”他说,订单由合作社和村民共同完成。当接到茶叶订单时,合作社会根据茶农的种植规模和技术水平,将任务分配给成员,既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强了村民间的协作意识。
乡里多次组织茶农前往产茶大县安溪考察学习,也邀请闽南师范大学团队驻点指导,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对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全周期,形成了一套可复制的技术标准。陈木荣作为合作社带头人,将这些技术转化为实际操作指南,推动社员统一执行,为茶叶品质提升打下基础。
在品质管控的延伸中,陈木荣进一步引入“质量追溯”机制。每户茶农的茶叶在收购时都会被标号鉴定,检测结果实时反馈至茶农手中,推动茶农从“凭经验种茶”转向“以质论价”。“这是要大家明白,茶价高低不单看谁种得好,更看谁的品质达标率高。”陈木荣补充道。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茶叶的标准化水平,还激发了茶农的良性竞争意识。
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资金的保障,成为茶农从“靠天吃饭”到“稳产增收”的支撑。近五年来,湖林乡累计实施产业道路修建、灌溉系统改造等项目32个。原本需绕行3公里山路的茶叶加工场,如今15分钟即可直达;过去干旱时“靠天吃饭”的茶园,现在普遍装上了喷灌设备,显著提升了茶园的蓄水与抗旱能力。资金保障方面,茶农和茶企充分利用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推出的“福茶贷”“安心e贷”等针对茶产业的信贷产品,解决种植初期投入及生产周转资金难题。
收入倍增促共富
收入提升的核心是“以价换收”。今年春茶毛茶收购价每公斤达70元—80元,大部分茶农每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刚刚采收的夏茶也稳定在每公斤46元。一年茶季下来,每户茶农的收入可达30万元。
村民陈景勇是这一变化的亲历者。他曾是湖林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打工,每月收入勉强维持家用。“以前在外面打工,每月工资4000多元,现在种茶每季能有7万元—8万元的收入。”陈景勇感叹道。
返乡后,陈景勇将家里的老茶园改种了金观音,后又承包荒山扩大种植面积,如今40亩茶园仅春茶一季就能收入15万元左右。陈景勇用赚到的钱给家里盖起来了三层新楼房,两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也不愁了。
“卖茶有收入,手中有余钱,村里好多人家新添了小轿车,五十多岁的人还想着去驾校报名学车呢。”陈木荣笑着补充,“到城里买套房,也不是不敢想了。”
站在湖林乡最高的茶山上,沈华钦指着远处的梯田和水库表示,下一步要把茶产业做深、做广,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同时依托茶山景观开发茶旅融合项目,打造集采茶体验、茶宿、茶文化展览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线路。
湖林乡茶产业不仅让村民腰包鼓起来,更让乡村振兴的“茶香”飘得更远。沈华钦的展望,与茶农们晒着新茶、数着收入的笑容交相辉映。(陈蕾 黄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