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共读湾区、融通未来”——2025年“品读湾区”9+2城市悦读之旅如约而至。活动现场邀请了5位专家学者,围绕“‘十五五’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高质量发展”这一前瞻性命题,从政策设计、数字赋能、空间再造、城乡均衡、湾区融合等维度展开深度对话与研讨,分享洞见、共谋发展。
主旨发言环节,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鹏以“馆与城:公共图书馆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与使命”为题,解读图书馆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代图书馆,已经逐步从阅读转变为‘悦’读”,肖鹏认为,公共图书馆以其常态性、生活型、网络状、内涵式的特点,为城市发展持续赋能。
从这个角度来说,肖鹏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最具性价比的基础设施。“权威数据显示,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比为1:4-5,也就是投入1元能实现4-5元的回报,相较于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来说,是一种‘高投入产出比’的公共设施”,肖鹏列出一组数据,指出公共图书馆广覆盖、高复用、低成本三个特点,“因此财政越紧张,越要投资性这样价比最高的公共设施”。
此外,肖鹏认为公共图书馆是最具包容性的社会制度。肖鹏分析,到2024年末,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到达 67%,但“人的城市化”还在路上。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分群体、不论阶级、不谈条件,不仅有间接的经济价值,还创造幸福感、社会包容等难以替代的社会价值。“社会越焦虑,越需要包容和谐的治理抓手”,肖鹏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城市的图书馆开始注重品牌重塑,通过推广活动,持续的展览、社区活动等,实现借阅与访问量的大幅增长。“公共图书馆是最具持久力的文化资产”,这是肖鹏的第三个观点,他认为,把一座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打造为持久的文化品牌,将有助于城市文化资产增值,通过公共图书馆能凸显出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情感性、历史性。“城市越竞争,越需要坚定持久的文化力量”,肖鹏认为。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吕婧 刘贤沛 实习生 孙佳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吴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