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郭元强赴洪山区、武昌区专题调研中心城区转型发展,强调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深化数智赋能,加快推动中心城区空间优化、产业升级、动能转换。对于坐拥武汉最多高校、最富科教资源的洪山区而言,贯彻落实调研要求,至关重要的就在于坚定不移、纵深推进洪山大学之城建设,将得天独厚的科教富矿转化为驱动城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
郭元强书记指出,要整合区域科教、空间、场景等要素资源。洪山区的最大资源就是其密集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大学之城,绝非简单地圈地盖楼,其首要意义在于构建一个贯通产学研用的创新生态区域,更好激活科创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于要素升级和结构优化,洪山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其庞大的院士专家队伍、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前沿研究成果,是最高能级的创新生产要素。洪山区通过制度创新,破除高校与市场间的壁垒,鼓励概念验证、建设中试平台、发展天使投资,让实验室里的灵感一现加速走向生产线上的产品迭代,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激发洪山转型发展的第一活力源泉。大学之城建设,推动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是实现武汉“三个优势”转化的关键一步。
大学之城建设的关键一环,在于拆除产、城、校之间的无形之墙,打通从科创策源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这意味着政府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扮演好联络员和服务员的角色。洪山区围绕高校优势学科,布局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和创新楼宇,以环大学创新经济带为轴心,推动创新要素就近落地,就地转化。如今,青菱都市工业园正转型为吸引众多高新制造企业的筑梦高地,武汉数创大厦作为洪山区数字经济标杆楼宇为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提供空间和配套服务,吸引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形成“引进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反应。通过大学之城建设,环大学周边不再是孤岛,而是形成创新企业蜂聚、新兴产业勃发的动力轴。
城市转型不仅是产业的更迭、空间的重塑,更是文化与气质的焕新。郭元强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心城区品质提升,这其中就包含着城市文化风气的现代化。大学之城的至高境界,是让园区、校区、社区从空间相邻走向文化相融,塑造洪山独一无二的城市气质。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不仅是学术殿堂,更是向市民开放的科学启蒙基地;创意天地也不再是单纯的商业区,而是融合了艺术展览、戏剧演出、创意市集的公共文化客厅,它们共同构成了洪山独特的文化特色。建设大学之城,洪山区精心策划许多这样的文化纽结,鼓励高校图书馆、体育场馆、品牌文化活动向市民开放,推动名师讲堂走进社区,让创新创业的激情、开放包容的学风、人文艺术的典雅渗透到城区的每一个角落。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魅力,将成为留住和吸引顶尖人才、提升市民归属感与幸福感、加快洪山城区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洪山城区转型发展绝非一域之事,而是武汉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建设中部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一环,更是湖北支点建设的具体实践。锚定“大学之城”建设目标,洪山区必将更好地担当起科教创新主引擎、产业升级主阵地的使命,将郭元强书记的要求转化为生动的洪山实践,为武汉乃至湖北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不可替代的洪山力量。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耿许畅(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街道)
责编:丁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