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陕北横山龙凤山庙考察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7:53:00    

潮新闻客户端 高海平

龙凤山庙,位于榆林市横山区赵石畔镇郭家湾村龙凤山上,省204国道经过此地,路边有现代建的石牌坊和陕西省文物保护标志碑各一座,依山百余砖砌台阶直通山顶,绿树成荫,松柏常青,山上有庙宇建筑10余座,其中以玉皇阁、娘娘庙、祖师庙、佛殿庙、关圣帝君庙、真武大帝殿和石牌楼等建筑较为宏伟。

该寺观群是佛道合一,佛教有释迦牟尼、药师佛、阿难、迦叶、十八罗汉、药王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韦驼菩萨和大梵天王等神祇;道教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真武大帝、金童·玉女、关圣帝君、龙虎玄真君、王灵宫、五海龙王、文昌帝君、魁星、速报神、眼光菩萨、三霄娘娘和药王爷等神祇。

龙凤山庙全景图 来源网络

龙凤山庙规模宏大,工艺精巧,依山而建,山势雄伟壮丽,周围风景如画,站在山顶周围十里地尽收眼底,是横山区域保留最好的古代庙宇(寺观)建筑群之一。该庙宇建于何代?因年岁久远,碑刻无存,无实据可证庙宇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时大部分被毁,仅存的几座殿堂也残破不堪,塑像则荡然无存。现场留存的断碑,风蚀严重,模糊地记载着大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行过修缮,现存建筑群为清代遗风。据龙凤山庙南部埋藏的和尚墓碑记载,庙宇建于大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的字样。说明龙凤山建寺庙较早,至少能够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再往前追溯,待考。

龙凤山庙石牌坊 来源网络

据《横山县志》记载:玉皇阁,通面宽6米,通进深6米,为二层楼阁式,高约12米,门前两壁有砖刻对联,四壁及檐下有砖雕多种图案。清道光年间(1821-1850)、光绪年间(1875-1908)、20世纪80年代及近年来曾多次修缮与保护,加装有监控系统,道路水泥路面硬化,排水与消防设施到位,目前保存完好,为当地庙宇(寺观)文化保护的样板。

龙凤山上保护最为完整的要数“石牌坊”,是明代遗存建筑,也被视为山门。石牌坊在陕北较为少见,南方地区较多,贞节牌坊为最,寺院石牌坊在半山腰倒是罕见,龙凤山庙上的石牌坊就建在半山腰上。根据笔者实地考察,石牌坊保护完整,通面宽7.7米,高4.8米,刻有匾额6块,对联2副,镌刻有龙、牛、狮子、象、麒麟等动物,和仿木斗拱、花卉浮雕等图案。

龙凤山庙明清时期的石狮子和石墙,高海平摄

石牌坊,右边横眉记录有“重修牌楼记”功德主,米脂县贡生,高天任□,监生保□、吴自宿、崔称岩、姜伯聘、白含玊、石周、白万金、石天(大)禄;住持僧本训,本虎法徒,来珍来琳,徒孙自安,自然口;石匠吴凤朝,闻有禄、吴金,大清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吉日“秽”立,字样,四周为卷草纹装饰。左边有记录功德名录有:□□□、□世高、□□□、张□贵、□□□、梁文惠、□□蛟、闻禄、张进荣、许登祥、高自有、胡国□、刘官禄、李成才、高登升、高登林、周□龙、石延虎、许国祚等字样,同右四周为卷草纹装饰。上端有浅浮雕鱼、龙、水。背面刻“玄岳云路”,上款“怀远西地”,下款“威武‘东□’”,上端有浅浮雕花卉四组,圆形排列,最上端双龙对称,云纹相伴四周,左边横眉刻“恩济华夏”,右边刻“威镇西夷”,对联文字辨识上联:“像仪尊严镇八荒边境万国”,下联“威灵显赫保四时民物□□”的字样。

龙凤山庙一角,高海平摄

可见,石牌坊有明确的纪年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十月”,距今(二〇二五年三月)有278年的历史,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历史文化经过历次浩劫,文物在艰难中得以保存。石牌坊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记录了石匠和捐资人的功德谱,也记录了乾隆十二年米脂县贡生功德主的记载。同时说明龙凤山庙的历史悠久,留有重要的实物资料,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龙凤山庙有磬一口,记载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说明该寺庙在清代香火是非常旺盛的。寺庙最高处有小型的楼阁式砖砌建筑,供奉神祇,为当地信徒心灵上的寄托,保佑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望与祈愿。

1983年10月7日,横山县人民政府、赵石畔乡人民政府公布龙凤山(庙)为横山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4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龙凤山庙为第五批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风蚀了的看不清的字)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书画艺术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特聘教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