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民航局发布禁令,自2025年6月28日起,严禁无3C认证、标识不清或被召回的充电宝登上境内航班。这一禁令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社会上激起层层涟漪。然而,在舆论的哗然声中,业内专家却纷纷点头,认为“早该如此”。
这绝非小题大做。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发生12起锂电池相关航空安全事件,其中3起导致航班紧急备降。当旅客背包中的“能量块”化身“隐形炸弹”,民航的雷霆手段实则是为公共安全敲响的警钟。
禁令的背后,是充电宝行业乱象丛生的现实。业内人士认为,充电宝安全问题是供应链失控导致的恶果。比如,电芯巨头安普瑞斯因违规更换隔膜材料,导致11张3C认证被暂停,其问题电芯(极耳间距34mm的V1.0批次)如“多米诺骨牌”般击穿罗马仕、安克等品牌防线,引发全球超187万台产品召回。更触目惊心的是,市场监管总局抽查显示充电宝不合格率高达43.6%,部分产品电芯穿刺测试合格率不足50%。此外,行业恶性竞争催生“容量虚标、成本砍半”的乱象。市场上2万毫安33W快充仅售130元的“白菜价”,实则以牺牲保护电路和隔膜质量为代价。当然,消费者认知滞后也是成因之一。超六成用户不知充电宝有 “保质期”,七成家庭仍在使用2018年前生产的无标产品,这些“隐形炸弹” 随时随地可能带来危险。
民航作为对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率先对充电宝乱象“开刀”,意义重大。它不仅是对航空安全的有力捍卫,更是对整个充电宝行业的一次强力警示。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民航禁令之后,如何全面加强充电宝行业规范,让安全隐患从源头消除?破局之道在于,民航禁令仅是起点,需要加强充电宝行业规范,构建覆盖生产、流通、使用全场景的安全生态,从源头入手系统性建立“全域安全网”。
以技术溯源取代信任背书,涵盖电芯“全链路溯源”系统。应该强制厂商建立电池身份编码,通过扫码实时查询生产批次、隔膜供应商、循环寿命。同时,打破“独家依赖”模式,推广安克创新与ATL战略合作案例,头部企业绑定2-3家安全电芯供应商;中小企业则可通过“电芯采购联盟”提升议价权,杜绝劣质电芯流入。
在监管方面,实现从认证静态管理到风险动态防控。可探索实行3C认证“熔断机制”,对电芯厂实行“飞行检查+交叉抽检”,一旦发现材料违规,立即暂停关联整机厂认证。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已暂停绿联、倍思等14家企业的认证资质。还要有针对性地建立跨场景风险联防,建立民航与高铁、商场共享问题产品数据库。高铁可借鉴民航经验,提前部署安检设备;商场充电区需配备防火沙箱+热成像监控,对异常发热充电宝自动报警。
以服务创新填补认知鸿沟,为消费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如何调整,才能让充电宝登机新规落地更丝滑?相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建议打出提前量,提供一些更好的服务,如航空公司在乘客去订票值机的时候,能不能弹出一些提醒,让大家去看充电宝是不是安全的,相关部门能不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简易的居家自测或核验的机制,让大家知道手中的充电宝是不是安全,这些方面的服务看似很小,但是对于乘客来讲能够得到更大的理解和支持,对于做好安全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再比如,推行“以旧换新+保险绑定”,鼓励厂商对无标旧款充电宝折价回收,并为新产品附加火灾险。同时,随着个人充电宝携带受限,机场等公共场所的充电需求将爆发式增长,对此,应该将共享充电宝从“应急工具”升级为“基础设施”服务。机场按《航站楼充电设施指南》加装USB端口,高铁站增设合规的共享充电柜等等,多在公共场所“充电地图”智能化上做文章,多元施策破解用户“电量焦虑”。
安全不应是奢侈品,加强充电宝行业规范已刻不容缓。这需要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等各方共同努力,从生产、监管、消费等各个环节入手,形成合力,让充电宝真正成为安全、便捷的出行伴侣,而不是潜在的安全威胁。唯有将“安全基因”注入从电芯到终端的每一环节,方能托举起公共安全的底线。(久泰平)
来源:中国吉林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