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交加的季节,各种蚊虫也开始“活跃”起来。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主治中医师朱萍萍介绍,虫咬皮炎已成为皮肤科门诊高发疾病,平均每天有超10名患者因虫咬就诊。
手臂刺痛、起脓疱?遇到它千万别手痒
入夏后,35岁的王先生经常大开门窗通风。一天晨起后,他发现前臂有一只小虫,轻轻一拍之后,没想到手臂内侧冒出一条密密麻麻的小疹子,长约10厘米,刺痛瘙痒万分。之后,在好友的推荐下,他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就医。主治中医师朱萍萍面诊表示,这是被隐翅虫叮咬后出现的局部密集脓疱,通常还会伴有条索状红斑。在予以口服抗组胺药物+外涂激素药物的常规治疗下,联合运用中药马齿苋煎剂湿敷患处清热解毒。次日,王先生手臂刺痛瘙痒感明显缓解,1周后红斑颜色转暗,脓疱结痂。
朱医生介绍,隐翅虫又称“青腰虫”,外形似蚂蚁,常活跃在潮湿的草地、灌木丛,也会因趋光性特质,在夜晚被室内灯光吸引飞入屋里。该虫可分泌强腐蚀酸性毒液,接触皮肤后会引起局部瘙痒、灼热疼痛、红斑等急性过敏炎性反应,皮损严重者还会合并出现感染,诱发头痛、发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不适。她提醒,发现隐翅虫后应轻轻吹走它,避免拍打虫体,不慎接触虫液,建议使用清水或碱性溶液冲洗受损皮肤中和毒素,若皮肤出现红斑、水疱、脓疱,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夏季高发的虫咬类型皮炎有哪些?
夏季是虫咬皮炎的高发期,以隐翅虫、蜱虫、螨虫、蜂类叮咬引发的皮炎最为常见,多发在头颈、四肢等暴露部位,朱医生表示。
1.丘疹性荨麻疹好发在四肢、面部,有明显瘙痒感,主要由蚊虫、跳蚤、螨虫叮咬所致。常表现为圆形红色丘疹,中央可见小瘀点(叮咬痕迹),婴幼儿还会产生血管神经性水肿(如眼睑、耳廓肿胀)。
2.粟米至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是螨虫叮咬后的典型皮损表现,疱疹中央能见针尖样咬痕,多与草席、床垫、宠物毛发清洁不干净密切相关。
3.毛虫/刺毛虫皮炎好发在手臂、颈部,皮肤会有突发刺痛感,常与荨麻疹样的红斑或水疱一起出现。
4.每年4月至10月是蜱虫活跃期,其特殊口器结构可深入皮肤吸血,叮咬初期往往无痛感,多表现为红斑、硬结、瘀点,皮损中央可见虫咬痕迹。
被虫咬后如何快速处理?这款止痒水在家能自制
对于大多数虫咬伤,朱医生建议遵循“先冲洗消毒、后用药”的处理原则。
先冲洗:许多昆虫叮咬时会注入含有酸性成分的毒液或唾液,造成明显瘙痒,不建议立刻用手抓挠,以免造成破溃引起感染和色素沉着。一块肥皂就能实现快速止痒,皂水呈弱碱性,涂抹在皮损处不仅能中和酸性毒液,还可以有效去除皮肤表面昆虫叮咬后残留的分泌物、污垢、细菌。
后用药:选择具有止痒、消炎作用的洗剂或乳膏,瘙痒严重者应在专业指导下服用抗组胺药物。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针对不同虫咬皮炎,研制出多种中医疗法。
中药汤剂冷湿敷:虫咬皮炎多为热毒证或湿热毒证,科室自制的中药马齿苋煎剂、芩榆洗剂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促进皮肤修复的功效。
火针:通过温热针对病变部位快速刺激,实现泄热止痒、减轻疼痛。
刺络拔罐:在病变部位闪罐、点刺出血,达到泻热通络的作用。
朱医生提醒,被蜱虫叮咬后不能直接拔出或拍死虫体,可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向上缓慢拔出,或用酒精、凡士林涂抹蜱虫,使其窒息后取出。被蜂类蜇伤后不要挤压伤口,马蜂叮咬用白醋或柠檬汁冲洗皮肤,蜜蜂叮咬用肥皂水或小苏打水冲洗患处。发生这两种虫咬伤后,都应在自行简单处理后尽快就医。
来源: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