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路恒。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这是我们傈僳族传统服饰,只有在‘大日子’才会穿上。”5月20日,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全国自强模范、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力民族服饰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此路恒,介绍自己身上的衣服,“是我和乡亲们亲手做的,也是这传承千年的手艺,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8岁那年,一场高烧让此路恒患上小儿麻痹症。小学五年级,他辍学了。此路恒觉得自己彻底成了废人。直到妈妈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腿不行,脑子可好着呢!”后来,种菜、养猪、开荒、学做衣服,别人出一分力,他就出十分力。
赤恒底村是一个古老的傈僳族村寨,村里一直保留着手工织布制衣的手艺,传统的傈僳族服饰都是各家自己用手工织布做成。此路恒发现,手工织出来的麻布作为布匹售卖利润少,成品服饰却能卖到好价格。
2000年,和妻子商量后,此路恒卖掉了家里两头猪,换来一台二手缝纫机。他动了动脑筋,把祖辈传下的斜襟坎肩改成收腰短衫。带着新衣去县里赶集时,大家都被他衣服上鲜艳的色彩和别致的盘扣吸引,纷纷抢购。攥着皱巴巴的钱,这个从没出过大山的汉子第一次明白:原来老手艺里藏着“金钥匙”!
此路恒记得,2013年冬天,他把7户村民叫到自家火塘边,指着堆成小山的布料说:“乡亲们,我们合伙干!”有人嘀咕:“残疾人能折腾出什么?”他当场立下字据:“干一小时结一小时工钱,做坏一件衣裳我赔三件!”合作社开张那天,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老阿妈不会用机器,针脚歪歪扭扭;小姑娘嫌织布枯燥,干半天就不干了。他就拄着拐杖手把手教:“织布就像走路,一步错,整匹布就毁了。”
为了让大家定下心来,此路恒在车间里架起音响。渐渐地,“干活要唱歌”成了合作社的规矩。2017年,合作社年收入突破370万元,40多户社员家家盖了新房。
2018年,国家非遗扶贫的春风吹进怒江峡谷。此路恒带着社员们把合作社升级成“非遗扶贫工坊”,请来省级传承人教姑娘们绣花。顺势推出“纱兰颜”品牌,将贝壳、银饰与现代裁剪结合,让传统服饰登上电商平台。
如今的赤恒底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种玉米糊口、穿麻布御寒”的穷山沟。合作社每年生产4万套民族服饰,远销东南亚;218户人家靠着“纱兰颜”品牌脱贫,66名残疾人找到了生计。此路恒说,最让自己骄傲的,是村里年轻人不再急着外出打工。
“有人说我是‘老板’,可我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想把日子过好的傈僳汉子。我一生中用了88根拐杖,今年已经换了第89根。”此路恒说,“这条路,我走得很慢,但从未停下。因为我知道,身后有整个赤恒底村,肩上有傈僳族千年的手艺,心里有一团永远不灭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