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开展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
守护民间文化瑰宝 让收藏更有“温度”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满足人民群众鉴定合法收藏品的需求,5月16日上午,遂宁市博物馆、国家文物出境鉴定四川站在遂宁市博物馆西山路馆区(来德博物馆),联合开展了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活动特别邀请了多位具有国家认证资质的文物鉴定专家,为市民提供专业、权威的免费鉴定服务。
收藏爱好者互相交流。
活动现场,14名民间收藏者带来他们珍藏的46件藏品,金属器、陶瓷器、书画、钱币……与专家交流探讨。
“这件瓷器生产年代应该在元代晚期到明代早期,产地在云南一带。”“这件藏品是宋代梅花杯,生产于宋末元初的龙泉窑,造型乖巧,厚薄适中。”……一件件藏品被摆放至专家面前,专家认真端详,彼此商讨,最终得出现场鉴定,提供口头倾向性意见,包括名称、年代等信息,让收藏者对藏品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专家现场鉴定。
等候室内,收藏者王先生正仔细端详一件报纸藏品《救亡情报》。报纸不知道是本身材质的原因,还是经过了岁月侵蚀,显得蜡黄,用一个颜色相近的木框框着。
《救亡情报》是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1936年5月6日创刊,同年12月25日停刊。这份刊物仅历时7个多月,出刊30期。该报的报名是由当时已97岁高龄的马相伯所题。马相伯是上海震旦大学、复旦大学创始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爱国人士。
“这是1936年11月1日的报纸,内容很大篇幅都是纪念刚去世的鲁迅先生,是‘悼鲁迅先生特辑’,很有收藏意义。”王先生向记者介绍他收藏的故事。
十几年前,王先生在绵阳市三台县一个废品店看到这张报纸。
“我本身就爱好收藏,所以当时一看到这张报纸的内容,就觉得很有意义。”王先生买下了这张报纸,然后悉心珍藏。
此次来参加民间收藏品公益性鉴定咨询活动,王先生有着自己的想法。“我想看看有没有什么途径联系上与鲁迅先生有关的博物馆、纪念馆之类的场所,将这件藏品赠送给他们。”
另一边,收藏爱好者李先生带来的一件藏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是一件带有明显修补痕迹的青花碗。
“这是清代的青花碗,以前不小心打破了,通过‘锔’的方式实现修补。‘锔’的目的就是把它连接起来,粘起来。没想到现在青花碗还可以继续使用不漏水。”李先生对“锔”背后蕴含的传统工艺赞不绝口。
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记忆。在鉴定过程中,专家们不仅对藏品进行专业评估,更以这件独特的青花碗为例,生动讲述了古代瓷器修复工艺的传奇故事,让在场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精妙绝伦。
“这件藏品属于景德镇窑,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的花卉碗,这种纹饰较为常见,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当这种瓷器破损时,就有专门的修补匠进行修补。修补匠的技术是相当高的,裂口两边都要钻小眼,操作时钻眼这个工艺是很难的,一不小心就会坏掉,所以我们有一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俗语,说明了瓷器修补的不容易。”专家李天勇的讲解生动有趣,让围观者更加了解了藏品背后的故事。
活动现场,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向收藏者们发放了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手册,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收藏理念,促进民间收藏健康发展。
“开展民间收藏品公益鉴定活动,旨在对民间收藏爱好者的现有藏品提供咨询和建议,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大家普及文物收藏的一些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遂宁市博物馆副馆长梅波说。
(全媒体记者 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