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五十载风雨兼程,中欧彼此成就
2025年5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互致贺电,热烈庆祝中国和欧盟建交50周年。中欧高层互动也拉开了双方一系列庆祝和纪念活动的序幕,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欧关系有足够的经验去回顾过往,有足够的韧性来把握当前,更有足够的底蕴去塑造未来。
50年前,冷战阴影仍笼罩欧亚大陆。中欧老一辈领导人不畏浮云遮望眼,展现出高超卓绝的政治智慧,彼此看重、相互期待,中国与欧盟的前身——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欧之间的相互接纳成为打破东西方政治“铁幕”的利器和开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前奏。40年前,中欧合作在经贸领域先行一步,双方正式签署《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中欧贸易、产业和科技合作进入快车道,成为促进共同发展、造福双方民众的强大纽带。30年前,欧盟委员会通过旨在全面发展对华关系的《中国—欧盟关系长期政策文件》,双方明确提出将中欧关系提升至更高水平的共同愿景。20多年前,在中欧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正式启动战略对话机制、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等一系列积极因素的推动下,中欧关系进入经济利益高度关联、政治交往高度频繁、民间交流空前活跃的时期。10多年前,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中欧作为当今世界“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重要论断并对欧盟总部进行历史性访问的感召下,中欧关系获得强大动力和明确指引,矢志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成为中欧之间的重要共识。50年后的今天,中欧之间不断成就彼此的务实合作结出丰硕成果:中欧经济总量超过世界1/3,双边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24亿美元增长到近8000亿美元,投资额从几乎为零增长到近2600亿美元,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中欧之间已建立起领导人定期会晤、五大高级别对话和七十余个各层级对话机制,政治互信政策协调渠道畅通;中欧文化、教育和科技交流频繁,每年人员往来高达数百万人次,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成为双方利益相融和民心相通的最直观体现。
盘点双方合作成果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规律,为中欧合作应对当今世界的变乱交织提供定力、增添动力并贡献智慧。作为探索现代化道路上的伙伴,求同存异、务实合作是中欧能够在持续合作中成就彼此的金科玉律。中欧之间在历史、文化和制度上的差异与生俱来,但50年来的密切关系证明差异本身并非合作的天然障碍,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的交往原则下,差异性反而是中欧之间彼此吸引、互通有无和相向而行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差异性,中欧经贸合作就不可能形成差异化分工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中欧政治互信就不可能在相互对话和交流的氛围下达到既独立自主又相互尊重的目的,中欧两大文明就不可能在彼此欣赏相互借鉴的基础上实现和合共生共同进步。就在中欧庆祝建交50周年之际,双方决定同步全面取消对立法机构相互交往的限制,这意味着欧方对于中欧之间的差异性有了更加客观和深刻的认识,并在推进对话交流、克服政治偏见方面展现出难能可贵的勇气。
作为具有强大共生关系的经济体,中欧正在夯实原有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为中欧继续成就彼此持续更新动力。中国的经济发展曾受益于与欧洲的全方位合作,双方形成了建立在资金、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各要素间比较优势上的互惠供应模式。在中国经济稳定向前并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新起点上,中欧在贸易、投资、产业和科技领域的合作需求有增无减。在世界经济面临脱钩断链风险和单边霸凌威胁的背景下,中欧共同捍卫开放经济和自由贸易的责任感与日俱增且责无旁贷。中欧重启有关电动车征税谈判并有望达成共同解决方案,正是双方决心排除各种干扰维护市场原则的强烈信号。
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建设性作用的两大力量,中欧关系具有战略意义和世界影响,双方可以通过持续合作的历史经验、现实案例和未来构想为国际社会以变治乱贡献成熟智慧,为大国关系良性互动提供成功典范,并以此照亮世界前路、推动文明进步。只要坚持改进和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治理框架,坚守以和平护发展、以发展促和平的国际行为准则,中欧合作就能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也能更有效地维护好双方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良好国际秩序。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相向而行、彼此接近、共同进步是中欧关系上一个50年的主旋律。基于经贸合作、战略沟通、政治对话和民间往来的中欧关系独具韧性,其底气是双方在合作共事中不断克服困难化危为机的智慧,其底色是在相互尊重中不断发现彼此善待对方的深厚友谊。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形势如何难测,中欧关系的下一个50年必将继续在风雨兼程中见证友谊长存。
(崔洪建,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