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面对基层干部“出格式”宣传,批评之外还需有共情 | 黄河时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5:33:00    

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让地方文旅与干部出圈现象再次被人们关注。

比如刚刚因卤鹅哥爆火的重庆市荣昌区将政府机关食堂向游客开放,在开放前,“网红书记”高洪波还曾调研食堂面向游客开放试运行情况。更早前,高洪波还宣布节假日所有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政府的公共市政停车场全部免费,停不下了,游客来了马路边也可以停,不罚款。“网红书记”的金字招牌就此立住。

不过,面对领导干部亲自下场参与文旅营销的讨论一直争议不绝。如澎湃新闻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写道:“领导个人IP和城市形象塑造深度绑定的时代已经到来,无可回避。”《北京青年报》旗下“团结湖参考”则提出相反观点:“将本地文旅的发展同某个个人过度捆绑,并不是一种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式。”

这样的争论是因为人们逐渐发现,当正襟危坐的领导干部走向网红身份之后,尤其是文旅局长与村干部为了带火当地经济而躬身入局后,与之而来的庸俗化、低俗化现象似乎越来越多。不过相比媒体对此类现象的批评,有不少网友却表达了“喜闻乐见”的态度,甚至反向批评媒体观点。如有网友就提出:“那是不是投入大量的宣传资金,花钱请明星,做高质量的宣传片才不会被吐槽?”“经费有限,资源有限,能拉下身段搞宣传,不是为了自己个人,勇气就是100分了。不应该去喷他们。”甚至也不乏一些“被点名”的村干部在其个人账号上出面硬刚。

该如何看待这种反差?

走访调研、电视问政、接听热线,顶层设计中对领导干部走向民生前台的要求并不缺席。但这些隔着一层的互动方式往往又容易套路化、形式化。而短视频时代的崛起伴随着直播热潮重塑传播生态,显然对领导干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的期待。

正是这种全新的未知,对一些穿着行政夹克、常年背着手走路的领导干部来说,突然对他们打开了走上互联网前台的大门,很容易把矮化政府形象视为取悦民意,个别领导干部用力过猛的背后其实是良性官民互动训练的长期缺位。鉴于此,考核的指挥棒必须起到激浊扬清的引导作用,不可把轻薄的流量数据转换成仕途上的台阶,不能让一些领导干部才离高傲地又入低俗窝。

一地的文旅部门,无论属于哪个层级,至少在属地来说,它都是行政系统中掌握最多文旅资源和宣传优势的职能部门,不应该为了走捷径而走到以损伤政府公信力为代价的审丑、扮丑之路上去,公众对此的批评与要求多严格都不为过;同时,作为乡村,尤其是那些地处偏远、面临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以及村干部自身学识有局限性的村落,对于当地网上营销的试错,批评之外也要有共情以及更多针对性的建议。

比如,鉴于当前社交媒体整体娱乐化、碎片化的氛围,如何在流量分配机制上能让那些村干部不用那么自降格调、不用那么卑躬屈膝,而有尊严地、堂堂正正地为自己所代表的村落争得一杯互联网时代的红利?这样的思考比起脱口而出的指责或许更艰难,却更有公共价值。

相比如何让基层干部端庄起来,如何让他们身后的乡村在互联网注意力经济中支棱起来,更为迫切。

尤其是,相比那些躲在镜头之外,遇到舆情动辄搞起鸵鸟心态,对群众诉求充耳不闻,对群众审视目光唯恐避之不及的官员,这些敢于拉下“领导者”的脸面而取悦群众的人,说到底还是优胜不少。这也是为何有如此之多的网友选择支持这些基层干部的原因所系。

其实,需要取悦民意的何止是文旅干部与村干部,其他党政干部同样需要,与其说是与营销绑定,不如说是该与民心所向深度绑定。

也正因此,无论是批评还是庇护,无论持哪方观点的人,我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乐见领导者与舒适圈割席:离开办公桌,走出写字楼,谦卑地展现政府形象,也为官员形象祛魅——走到群众之中,走向更高阶的政治文明,这本就是现代化治理的题中之义。

相关报道:

媒体评“网红”局长现象:将文旅与个人过度捆绑,不可持续

评论员:李明 编辑:刘梅梅 校对: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