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特约评论员:延 迹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燕赵大地上,一件件民生实事正化作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鲜亮印记。河北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急难愁盼的“关键小事”当作“头等大事”,以“公平、均衡、普惠、可及”为航标,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将政策措施温度转化为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铺展开一幅温暖的新时代民生画卷。
公平为本,兜牢民生底线。公平是民生建设的基石。河北通过制度性保障,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公平统一的民生保障网络。社会保障持续提质扩面,截至4月末,全省社保卡持卡人数达7626万人,电子社保卡签发量达6726万张,覆盖常住人口的91%,排名居全国第4。低收入群体“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托起全省161.4万低保对象、25.8万特困人员、85.3万低保边缘家庭人员的生活希望。精准帮扶更见温度,今年上半年,举办河北省残疾人就业洽谈会,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15.98万人,提供无偿法律援助服务3.77万件,让公平的阳光照进每一处角落。
均衡为要,弥合发展鸿沟。均衡是民生建设的核心要义。河北以区域协同和城乡统筹为抓手,力促公共服务均衡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加速释放,三地社保卡实现25项人社服务事项、6.4万家定点医疗机构、3900多条交通线路等“一卡通用”,区域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省内城乡壁垒不断消融,2024年全省符合条件的140个县(市、区)组建县域医共体201个,覆盖辖区内所有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家门口看好病”成为常态;今年上半年,已建设改造完工农村公路2872.2公里,新增县乡村三级客货邮站点320个,开通线路60条,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流动更加畅达。
普惠为先,共享民生温度。大力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河北聚焦全生命周期需求,着力推动养老育幼服务规范化普惠化发展。2024年,全省4万余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养老护理员持证人员累计新增4660人,医养结合机构增至1127家、跃居全国第四,进一步筑牢银发幸福根基,“老有所养”更加贴心;省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助推普惠托育,新增普惠托位5414个,同步推进1165万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为75.7万孕妇提供免费产前基因筛查,全方位护航未来希望,“幼有所育”更为周全。
可及为径,畅通服务末梢。推动民生福祉可感可及,是民生建设的关键路径。河北同步推进技术赋能和服务下沉,着力打通民生服务“最后一米”。技术创新提升服务效率,“冀时办”上线政务事项5800余项,实现重点民生领域全覆盖,高频服务“指尖可达”;已开展预约服务的403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接入“河北智慧健康”平台,就医购药服务更加便民。文体服务实现触手可及,2024年开展文化进基层惠民演出2.3万余场,建设或提升标准化体育公园和小型体育主题公园200个,“十四五”我省体育公园新增数量、指导目标完成率均位居全国第一,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融入群众日常。
民生之问,初心作答。从棚户区崛起的广厦万千,到农村公路连接的希望灯火,从老人家中适老化的暖心扶手,到新生儿基因筛查的科技护航,河北以“件件落实”的执着,将“人民至上”写入高质量发展肌理。未来,燕赵大地必将继续以初心为底色、以实干为笔触,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谱写出更加温暖有力的河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