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花费超70个小时与科研死磕,假期全扑在项目和论文上,桌子上整齐码放着40厘米高的申报书,电脑里存着217个论文修改稿。
这是一位年轻大学老师的日常。
母雨(前)指导学生使用分析仪器
母雨,一位出生于1997年的青年教师,从四川大学博士毕业后,入职茅台学院不到两年时间,便承担了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中国科学院一区发表SCI论文4篇,更以独特的教学模式在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学评估中跻身前列。
“传统酿造并非玄学,其中蕴含大量未被揭示的科学规律。”母雨的研究领域涵盖微生物学、生态学、风味化学与生物信息学。
2023年8月加入茅台学院的母雨,一入职便展现出极强的科研能力。
他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表皮葡萄球菌与汉逊德巴利酵母生物强化促进贵州盘县火腿增香的机理研究》,首次通过感官组学与宏转录组学技术,揭示了盘县火腿“风味互补”的微生物调控机制。
项目从2023年8月筹备到次年3月提交,累计修改文稿40余版,打印稿堆得老高。
“每一轮修改都是认知的迭代。”母雨说。
这份执着也换来了突破,团队从盘县火腿中筛选出两株关键菌株,构建了双菌风味优化模型,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母雨科研前进的脚步不止于此。酱香型白酒风味缺陷解析、高温大曲功能性葡萄球菌筛选、南北方酱曲差异研究……多个跨度极大的项目在他手中并行推进。为攻克这些课题,他常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
“每个项目都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坦言,跨领域研究带来的人手短缺是最大挑战。
为此,他组建了食品品质调控机制研究团队,将课题拆解为微生物组、代谢组等具体方向,带领学生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这种“团队作战”的策略成效显著:2024年,他带领团队发表了一区SCI论文3篇。
走出实验室,母雨的课堂也带着浓郁的酒香。
“高粱的淀粉怎么转化成酒?大曲发酵时究竟藏着多少微生物密码?白酒里的焦香、果香到底来自哪些化合物?”在茅台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的课堂上,母雨将一瓶瓶调配好的溶液让学生们轮流感受。
“真是玫瑰花香。”“原来这是苯乙醇的味道。”随着阵阵惊呼,原本枯燥的《食品风味学》瞬间充满趣味。
作为去年全系教学评价前列的教师,母雨的秘诀是“敢颠覆传统”。他说:“学生不是不爱学,而是需要被‘勾住兴趣’。”面对《食品风味学》中抽象的风味概念,他直接把实验室搬进课堂:将呈香物质配成溶液让学生亲身体验,再结合生产工艺溯源——“这种香味是发酵还是蒸馏形成的?是羟基还是苯环结构决定的?”层层追问下,学生从“闻个热闹”变成“琢磨门道”。
而在《白酒工艺学》实验课上,他的改革更为“硬核”。
“很多‘00后’连高粱、小麦都没摸过,怎么酿酒?”为此,他将实验课拆解成“全流程沉浸体验”:从原料辨识、大曲质量评价,到酒醅、窖泥和基酒成分检测,学生化身“酿酒师”,亲手揭开“一粒粮到一滴酒”的奥秘。
茅台学院学生正在专注感受酒香。 张凯 摄
“未来,我打算将制曲和酿酒实践也搬到实验课堂上,力求学生就业后能快速进入角色,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他说。
母雨是土生土长的遵义人,进入茅台学院后,学校提供的三室一厅住房、百万级科研设备支持,让他感受到茅台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求。更令他触动的是茅台对科研的投入:2024年科研经费达8.2亿元,实验室里有核磁共振、扫描电镜、高分辨质谱等尖端设备。
去年,母雨还负责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的申报工作,通过走访省内外食品企业,联合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放500份问卷,用最“笨”的方式完成了就业需求调研,最终以翔实的调研报告通过教育部备案。“如今,我们正在进行该专业的正式申报,如果成功获批,不久将迎来首届学生,目标是培养懂营养、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他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显玉 陈超
编辑 祝浪
二审 贺诗涵
三审 周清